實施保護模式
不少學者都在對中藥資源的瀕危機制及保護策略展開研究,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對野生中藥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和開發利用。
要推動野生藥用植物產業從以利用野外資源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植資源為主的轉變,緩解野生資源開采壓力。在拯救瀕危藥用動植物,更有效地保護、利用現有中藥資源上,最重要的是要加強政府對中藥產業的宏觀調控力度。在現有立法的基礎上,完善對瀕危藥用動植物的立法,頒布更為嚴格的法律,解決藥用植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同時,要重視人工栽培過程中保持藥材地道性的問題,要監測中藥資源的動態變化。在開發和使用中減少中藥資源的浪費。
“種源保護”模式。主要是對野生種源不清的中藥資源,依據新版《中國藥典》進行本草考證、現今藥源和商品調查,解決中藥材運用中的品種混亂問題,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從而落實種源保護的目標。
“種群保護”模式。主要解決珍稀的中藥材增加種群數量、運用快速繁殖技術提高種群繁殖能力等問題,達到明確有效種群的保護目的,從而合理地可持續性地進行分級開發和利用。如對全國杜仲主產區的大范圍調查,發現杜仲在全國的分布達300萬畝以上,但絕大多數均為栽培種,野生存量極少。很多地區原有的成片野生杜仲現已消失,江西九連山野生杜仲也僅在深山中有零星單株,已瀕于滅絕。另外,從遺傳多樣性的角度來說,在制定種群保護措施時,應當保護多個居群的遺傳變異,并促進不同地區的種源交流,避免單一種源的大面積栽培;盡可能對現存的野生資源進行就地保護,收集種子貯藏或進行繁殖,防止野生資源的滅絕;加強各地不同種源之間的基因交流,防止不同種質在人工選擇壓力下消失。
“種植保護”模式。主要解決野生中藥材資源緊缺狀況及野生變家種的人工繁育栽培技術,達到增加資源量的目的。如石蒜野生資源瀕臨枯竭,傳統種苗繁殖率又低。江西省就克服了傳統種苗繁殖率低的缺陷,利用科技創新的快速繁殖方法大大提高了種苗繁殖率,滿足了種植栽培的需要。
“新藥源開發保護”模式。通過新藥源的開發,解決了珍稀中藥材的瀕危機制及人工繁育問題,達到擴大藥源的目的?!吨袊幍洌?005年版)》就新增收載了杜仲葉,由于杜仲皮產量較低,價格昂貴,資源有限,而杜仲葉再生循環能力比皮快,產量大,價格低廉,所以利用葉代替皮進行生產能使成本大大降低。同時,加強對藥用部位的綜合利用,如以人參莖葉、種皮作為提取人參皂甙的原料;同一藥用部位不同有效成分的綜合利用,如在提取甘草甜素后的藥渣中再提取黃酮類成分;同一有效成分的多產品綜合開發利用。再如適合人工栽培的瓦布貝母作為川貝母新增來源收入《中國藥典(2010版)》,解決了川貝母的資源問題。
“生物技術保護”模式。即利用生物技術,解決中藥材天然活性成分大規模培養的技術問題,達到獲得有效成分的目的。如人參、西洋參等藥用植物,存在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殘留問題等,為此,利用藥用植物生物技術,可以對人參實現工業化生產。